“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这句格言一直被教育界视为至理名言,广为流传,很少有人提出质疑。这句话似乎是要强调教师必须有很高的水平(一桶水),学生才能够达到基本的水平(一杯水)。言外之意,教师的知识量要永远大于学生,学生永远也不能超过老师。
在传统社会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只是接纳知识的容器。教师的知识“一旦拥有,终身受益”。一些传统的课程内容缺乏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更缺乏与现代社会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局限于学科范围之内经久不变,使得教师不必应对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只需要储满“一桶水”,就可以一劳永逸,而没有“水变质”之虞。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只需要准备好一轮教案,就可以年复一年地重复,甚至“三十年的教学经历却只有三十个一年的教学经验”,正是这种重复的结果。这种前提下,教师用“一桶水”来分出“一杯水”似乎绰绰有余。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同时知识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除了以传统的静态的方式存在之外,还可以动态的超文本形式存在。“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在这样社会条件下,教师即使是学富五车,也很难说他就可以“晓知天下”。教师的知识存量显然已不是传统社会下的“一桶水”所能涵盖,必须变“一桶水”为“长流水”。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变革自己的知识观,重新构建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知识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不断“自我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辨证思维能力,保持任何时候都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唯有这样,才能不误人子弟,才能始终与时俱进,成为合格的教师。
其实,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仅仅是闻道在先,不一定所有方面都在学生之上,比如,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也不可能完全覆盖他们的知识面。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说,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经常让我困惑,此时,我就坦然地对学生说,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懂,你可以去寻找解决办法,找到了答案别忘了告诉老师。有时候遇到电脑网络或者流行时尚等方面的问题,我还要向学生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没有觉得难为情,学生也并没有因此就瞧不起我。更何况,现今时代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方面,有时教师很难与学生相比。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在表层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帮助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
教师应当有一种危机感,以此督促自己不断补充新知识,但是不必担心学生会超过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必然规律,教师应该为学生超过自己而由衷高兴。教学本质上是师与生、生与生的“沟通”与“合作”,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彼此分享思考、交流情感与理念、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展。教师只要掌握了本质的为人师的责任和道理,就一定可以从容、自信地走进新课程,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在与学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不断重新充电,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蕉岭县晋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