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省外经验交流 -> 正文

省外经验交流

名师工作室:教师成长的新支点

信息来源:中国教师报 编辑: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 核稿:王博砚 终审: 钱雯 发布日期:2018-01-10


10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教师报和吉林省教育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建设博览会在东北师大附中拉开帷幕,吉林省教育学院院长张德利、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华蓉、吉林省教育厅有关处室负责人、南京大学教授桑新民、东北师大附小校长于伟、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吴国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等专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近700名与会校长、教师、名师工作室代表,共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名师工作室如何直面自身困境,突破发展瓶颈。

  飞了4个小时,穿越了大半个中国,经历了将近一天的奔波,10月23日,贵阳30中校长李文黔终于从大西南来到了大东北——吉林长春。尽管旅途劳累,但10月24日早上9点,来到“首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建设博览会”会场的那一刻,他的心瞬间被“点燃”……会场坐得满满当当,过道也挤满了人,接下来的专家报告、团队分享、成长案例更是让他大呼过瘾,“真是受益太大了”。

  说“受益”的不仅仅是参会者,还有与会专家。许多专家在不做报告的间隙,手持录像机全程录像,推掉其他活动全程听会,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场有关教师如何学习和成长,能够让人深度思考的盛宴”。

  名师意味着社会担当

  “名师很热,但当前名师和名师工作室建设却存在很大盲目性。”南京大学教授桑新民一针见血,道出问题。在他看来,官本位、钱本位这两只看不见的手,让名师面对着诸多诱惑、风险和压力,所以必须首先要弄清楚何谓名师,才能返璞归真,回归教师之道。

  何谓名师,在桑新民看来,他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建立起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教育哲学,而且在创造性的教书育人实践中内化为教育家特有的人格魅力,同时还必须在各种现实的挑战、压力和诱惑面前岿然不动。

  “名师是铭刻在学生心灵深处,影响其一生的教师。名师是需要传承的,他善于在创造性学习中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俱进。”讲到这里,这位66岁的老教授特别举了自己中学时代的蒋老师,这位老师从学校退休后,还自费到比利时去读硕士。“这样的老师没有人不佩服,这才是真正的名师。”桑新民由衷地说。

  提起名师,于伟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老校长、东北师大创始人陈元晖,这位早年毕业于师范的老教师,不仅是教育家,也是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而他特别重要的一句名言是:“附中的老师不当教书匠,要当教育家。”

  在于伟看来,名师是超越日常的单调性、重复性、事务性,赋予平常的教学以新意,赋予司空见惯的教学以学习、反思、研究、合作、创造色彩的教师。

  “名师是距教育家最近的老师。”于伟认为,名师之名,不是功名之名,而是从自在发展走向自为发展,努力将个人经验提升为教育教学思想,有思想、有情怀、有功夫、有风格、有传承、有贡献、有影响、有境界的名。

  在于伟看来,名师的成长离不开“群落”。作为培育名师的地方,学校要创造有利于名师成长的生态环境。而作为名师的孵化器,名师工作室要带领更多的教师成为名师。“名师‘出名’,是为了让更多的同行受益、学生受益。由此,名师意味着社会责任的担当,意味着从成就个人走向共同体的发展,进而成为有眼界、有胸怀、有大爱的引领者。”

  而与会的70岁高龄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现身说法,证明名师之名,名师之责。

  “教师应该是幸福的,而我们的名师工作室就像一个大家庭,我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能跳得很高,让我们每一个年轻教师走向一种辉煌。”作为与会者中资格最老的教师,黄玉峰说,“如果老天给我10年,我继续教书;如果给我20年,我还在教书,这是我最幸福的事。所以,年轻教师更不能‘中途而废’,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吧。”此时,全场掌声雷动。

  信息时代的名师工作室“转型”

  名师工作室承担着培育名师的重责,但也有不堪重负之苦。

  这一点,于伟感同身受,对于名师工作室开展工作之难,他总结出六大问题:难参与,许多偏远地区的教师来不了;不支持,有的学校不给经费、不准请假、不给串课;活动难,因为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在同一个层面搞活动;交流难,难于有较为深度的交流;设计难,工作室搞的活动,有的时候内容雷同,效益不高;协同难,区域之间交流协调往往存在各种障碍。

  对此,桑新民深以为然,“许多名师向我反映,活得太累,生活不是很开心。”让他更为忧心的是,教育信息化本应是为教师减负的,但信息化后,一些名师反映比以前更累。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信息化”、“阅读”、“跨界”成为本次博览会的关键词。

  “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越来越重要,我们要倡导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型组织、研究共同体的构建,倡导碎片化学习。”于伟同时建议,教师要从小课题入手,做接地气的研究者,做思考的行动者。

  而桑新民更是给予了更为具体的建议,在他看来,名师一定要融入数字化生命环境,而微课正是提升与展现名师及其团队综合实力的生长点与窗口。他认为,作为网络课程的“细胞”,“微课”以其短小、简捷、便于驾驭,也便于共享的特点,成为课程创新中最活跃的实验舞台和抓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微课的目标是推动课堂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改变,而通过“微课”的创作,教师正在从过去的单打独斗走向团队合作,创造着信息时代学校课程共建共享的全新模式。

  “名师必须爱学习、会学习,还善于教别人学习。信息时代的名师必须成为数字化新时空中的高效学习者,明白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桑新民建议,不妨在信息化背景下尝试名师团队培训网络化,开发优质、动态的名师培训网络课程,从而解决名师工作室培训没时间、没场地的问题。

  “名师工作室需要更深入,更专业,需要丰富活动形式。”首个名师工作室发展报告撰写者、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郭志明在会上特别表达了他对名师工作室的期待与建议。他认为,除了读书学习和主题研修,名师工作室不妨多开展一些话题研讨和个别访谈,前者更细微,更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比如“教育细节与教育理念”“我心目中的课堂教学关键词”“我说教师的尊严”等,而后者是一对一的评价和会诊,是即时性点评的指点,更能解决培养对象的个性问题。

  尽管名师工作室还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与会者毫不讳言,名师工作室正在为教师带来改变,“它是一个共同体的概念,而这个词所传达出的所有含义都预示着快乐。”郭志明说。

  团队的力量

  每一个名师工作室,背后都有无数有关教师成长的故事。

  两天的会议,与会者时而沉思,时而开怀,与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们共同分享每一个教师个体的变化、拔节的生命旅程。

  “从特级教师到工作室主持人,不一样的体验带来不一样的感悟,我们越来越体会到,真正的教育,注定要让学生获得自由,因为真正的大师是不可能在强迫和束缚中产生。优秀的团队并非全部由优秀的个人组成,但优秀的团队一定能塑造出优秀的个人。”深圳市红岭中学教师吴磊说。

  “名师工作室是我们的梦工厂和星工场,它是现任名师的展示台,后任名师的孵化器,我们带着这个梦想一同前行,一同收获,共同成长。”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实验小学教师宋君说。

  “新的主张在提炼,一批新人在成长。我们的道路虽然走的平实,但是我感受到工作室成员们行走的力量,成长的力量。”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实验学校教师包昌升说。

  “苏语五人行”、“成为学习者”工作室、知行社、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除了名师工作室,博览会还特别推出一些草根团队的展示。

  “一个人要走得快,靠读书充实自己,一个人要走得远,就得靠团队结伴激励,相互给力。”甘肃庆阳第五中学校长张建军的话,显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感言,作为高频词汇,也同样出现在许多与会专家的报告中。

  从个人走向团队,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单一走向跨界,教师成长的新范式正在构建和形成中。(记者 康丽)

  《中国教师报》2015年10月28日第8版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   皖ICP备05003732号    

地址:安徽省金寨路327号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邮编:230061     联系电话(传真):0551-62836284     联系电话:0551-62836284   邮箱地址:ahjjzx@163.com